中关村被誉为海归精英的“梦之村”:汇聚着1.5万名海归人才,近10年平均每个工作日有2家海归企业成立、20名海归人才到访。作为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拥有政府全力支持、体制机制先行先试、技术需求庞大等独特的“中国优势”,其新使命顺势而出:瞄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一个充满生机的海归人才特区。
选才:政府资助却甘当配角
在北京北郊僻静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内,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奇迹。坐落于此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过去4年连续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权威刊物发表论文12篇。包括10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生命所科学指导委员会曾如此评价:世界上还从未有过一家研究所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占据国际基础科研领域如此重要的席位。
2005年底挂牌的生命所有一套与传统科研体制迥然不同的选才模式:全所没有一个正式编制,领军科学家全部从全球招聘;合同期内,所长和实验室主任用人不受任何行政干预。尽管北京市一年为生命所拨款3000万元,但在选才时,政府部门甘愿把“考官”的权力交给“更专业的人”。
生命所科学指导委员会由24位国内外知名科学家组成,包括10名诺贝尔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年轻院士王晓东,就是通过这些“更专业的人”的评估推荐出任该所所长。其他23名海外引进的优秀科学家,均由生命所邀请国际知名专家成立的招聘委员会负责遴选。
政府不干预,不仅表现在“选”,也包括“弃”。根据合同,领军科学家进入生命所后,每5年由各自领域10名国际权威专家重新评估,决定去留。目前,已有8位领军科学家通过评估,2人未获专家组认可被解聘。
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郭洪眼里,“更专业的人”不只是科学家,也包括对市场、产业更灵敏的企业家、风险投资者。目前入选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的81人,全部由一个专门的企业家顾问委员会推荐选拔,而政府更多参与后续服务,对入选人才给予100万元奖励,提供签证居留权、子女入学、社会保险等便利待遇。
用才:弱时扶强,急时济困
在创业板上市公司碧水源,一根细小的白色软管令记者惊讶不已。“管壁上每平方厘米分布有80亿到90亿个小孔,每个小孔的直径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七百分之一。”碧水源总经理助理曾垂莹自豪地说,“通过这些微小的孔过滤出水分子,就是目前世界最先进的污水资源化技术路线。”
依靠海归团队掌握核心技术的碧水源,是该领域目前唯一能与GE、西门子等对话的中国公司,研发条件、年薪待遇丝毫不亚于国外。从澳大利亚归国的公司首席科学家关晶在不到两年时间里连续攻克4项国际难题,其中一项制造工艺节能新技术,每年可为公司客户节约电费1600万元。“每年的研究课题除企业急需的技术攻关外,还包括专家感兴趣的前瞻性研究。这样既给专家充分的学术自由,也能让企业长期享受更多先进的技术成果。”曾垂莹说。
像碧水源这样在起步阶段便舍得投入研发的企业在中关村不在少数,得益于中关村有一套高效的创业机制。目前中关村已建成29个专门服务留学人员的创业园,通过创业投资、信用贷款等投融资渠道,以及减免房租、提供法律财务专业服务等方式,累计孵化企业3800家。
2009年初金融危机来袭,正值碧水源新一代技术攻关的关键时期,后续配套资金有断裂的危险。北京市迅速启动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计划,帮助企业拓市场找资金,顺利“越冬”。一年多来,北京市政府采购中关村企业自主创新产品达60亿元,拉动总投资162亿元。其中,碧水源单笔获得政府采购金额上亿元。
留才:让“中国优势”成为强力磁石
两年前加盟清华科技园一家通信技术公司的宋磊曾在贝尔实验室工作多年。每当夜幕降临,看着科技园里一间间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他心中总会激动。“这里的产业聚集度、研发设施水平、风险投资规模日新月异,创业奋斗的热情不亚于美国硅谷。我不会离开,因为我坚信,这里是梦想开始的地方。”
同样怀揣“中国梦”的还有优讯时代公司总裁蒋亚洪说:“我在华盛顿时,家门口那条街十年如一日,连杂货店、餐馆菜单和服务员都一成不变。而中国的发展令人惊叹,每一条街道都和上次回国时有所不同。我不愿只做见证者,我要做参与者!”
从美国西北大学读完应用工程数学博士后,蒋亚洪在美国做过工程师、办过简体中文报纸,2007年他选择来到中关村,在国内首创了电视新闻搜索引擎业务。创业3年,蒋亚洪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里不仅有美国模式的活力,还有中国模式的独特优势。
蒋亚洪所说的“中国优势”并非泛泛而谈。“比如在国外很多研发中心周末很难找到技术维护,而中关村的研发机构大多设有专门的辅助中心,24小时支持实验仪器运行;比如这里的研发中心建设速度快得惊人,令我们的许多国际同行都感到惊讶。”这些细节积累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感召力,像磁石一样在“海归”们的内心唤起共鸣,凝聚信任。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为中关村建设海归人才特区注入了强大动力。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严重的2009年,中关村仍有23家公司上市,创历史新高。截至目前,中关村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已达150家,其中19家由留学人员创办。海归人才的英雄梦想,距现实从未像今天这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