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新闻中心

媒体聚焦

主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碧水源引领污水处理步入“膜时代”

文章来源:0     作者:admin

2011-09-06
返回列表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即将出台,其中污水处理领域规划投资规模将达上万亿元,包括新增污水处理规模9000万吨、升级改造污水处理规模5000万吨。《规划》提出,在技术路线选择上,攻克生物膜反应器技术是既定方向。这预示着国内污水处理行业将紧跟国际市场步伐,即将全面进入“膜时代”,预计未来5年污水处理膜的市场需求将达300亿元。

事实上,以碧水源(300070)为代表的一些企业已在污水处理膜领域耕耘多年,时刻准备着迎接这场膜技术革命的到来。

1998年9月的一天,时任国家科委中国国际科学中心副主任的文剑平辞去公职,远赴澳大利亚南威尔士大学,攻读市政工程水资源管理博士学位。三年时间里,他亲历了膜技术在国外污水处理领域方兴未艾的胜景。联系到国内日益严重的水资源污染局面,及污水处理领域的广阔前景,2001年,他学成归国后便组织起旧部团队,成立专业公司开始将污水处理膜技术引入国内。这便有了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雏形。公司成立至今,碧水源一路引领并见证膜技术在国内的规模化应用历程。

传统工艺遭遇政策“天花板”

现任碧水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的何愿平,也是碧水源创业团队中的一员。他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长期以来,活性污泥法一直占据国内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的主流。即使近二三十年以来,随着国家对污水处理要求的日益提高,出现了缺氧-好氧(A/O)法、氧化沟法和序批式活性污泥(SBR)等一系列被较快推广应用的新技术,但仍属于活性污泥法的衍生技术。

现如今,随着污水处理达标门槛的日益提高,特别是今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反复强调要建立最严水资源管理制度,环保部出台一系列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城镇污水排放须达一级A标准),已非传统活性污泥技术处理水质指标水平所能及。

何愿平表示,传统活性泥技术处理后的出水水质一般仅能达到国家一级B及以下标准,而且建污水处理厂项目占地面积大,土建周期长达半年到一年,所用设备运营维护成本高,这一系列制约因素越来越受到业界的诟病,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更切合政策要求和市场前景的膜生物反应器(MBR)处理技术。

据了解,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沉淀池”是把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直接排放,而利用MBR技术处理的污水,则先进入生化池,反应后经过膜池的膜组器,进行固液分离,经过膜组器处理后的污水,经臭氧消毒后,最后形成水质和生物安全性都较高的优质再生水。

何愿平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除核心技术更高一筹外,MBR技术还可减少一半以上的占地面积,以及减少1/3以上的污泥产出量。占地面积的减少相应地降低了建污水处理厂的征地成本,且可将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周期缩短至一个月,这些对于投资污水处理项目的企业来说,都是对投资收益预期的大大提升。

全产业链模式打造膜龙头

“碧水源的成长历程与膜技术在国内污水处理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步调一致,甚至快出一步。”何愿平表示。成立10年以来,碧水源从一开始的引进国外技术,到后来的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发展到目前在全国布局MBR工程市场,国内市场的良好积淀开始支撑起碧水源誓与国际巨头齐比高的胆识。

随着水资源管理门槛的逐步提升,国内一些地方特别是长江、太湖等重点流域的一线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开始渐渐向膜处理技术敞开。据清华大学研究统计,2004年我国MBR项目的市场份额约为4000万元,到2008年就达到逾16亿元的规模。

在此背景下,碧水源近几年来持续受益于市场蛋糕的做大,盈利能力不断提升。2010年登陆创业板,当年实现营业收入达5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为1.77亿元,同比分别上升60%和65%。尽管行业受季节性因素影响,但2011年上半年公司仍实现净利润6001万元,同比增26.4%。何愿平表示,目前碧水源在国内大中型MBR项目的份额已占到7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碧水源近年来除在污水处理整体解决方案始终维持同业优势地位外,更是向上游膜材料及组器生产领域拓展。公司2010年上市首次募集资金20亿元,便重点投向膜组器扩大生产及其研发、超/微滤膜系列产品生产线两项目。

根据碧水源2011年中报,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司污水处理整体解决方案、膜及组器和净水器销售三大业务的毛利率分别达52.17%、59.00%和45.28%。而来自国海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公司综合毛利率、净利润率近几年分别保持48%和35%的高位。

何愿平表示,目前分别投资2.9亿和2.7亿元的上述两募投项目已分别实现368万和2324万元的效益,公司膜材料产能已达200万平方米。截至去年底,公司膜材料产量已达80万平方米,预计到2015年底膜材料产能有望突破2000万平方米。

他指出,一直以来,国内90%以上的项目使用的是国外膜材料,国产膜材料主要应用于规模较小的项目。因此,向上游膜材料及组器自主研发拓展,成为碧水源规划的长远发展愿景的重要一环。按照规划,公司未来三年内将着力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污水处理与污水资源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膜产品规模生产商及再生水托管运营商。

国海证券相关分析师表示,对于污水处理行业来说,上游膜材料的性能和价格直接影响膜组器设备的性能、膜法水处理工艺的优化空间和水处理设施的投资成本与运营费用,因此,污水处理行业成熟的经营模式是向着融膜材料研发生产、膜组器设备制造和工程化实施为一体的方向发展。而碧水源的成长路径将代表着全行业的发展轨迹。

再生水利用拓展千亿元市场

《2008—2020年中国环境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称,未来5年、10年,我国废水治理投入将分别达到1.27万亿元和1.56万亿元,其中用于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治理投资将分别达到5753亿元和5578亿元。另据中国水网刊载的资料预测,国内MBR市场需求将以50%-100%的年增长率高速增长,大大高于国际平均增长率,到2015年,国内MBR的市场需求将达到300亿元,占污水处理市场份额将达到27%。

根据碧水源上市招股书,目前,国内大中型MBR项目的主要企业包括联合环保、GE和Siemens三家,占据这一项目领域的主要市场份额。而在膜材料生产领域,目前国内用膜以进口膜为主,公司膜材料产品的主要竞争对手为国外厂家,包括GE、三菱丽阳、Siemens、旭化成等,国内主要潜在的竞争对手为膜天膜。

对此,来自多个券商机构的分析均认为,尽管竞争对手众多,但类似碧水源这种覆盖MBR市政污水处理全产业链的公司仅碧水源一家。平安证券相关分析师就表示,国内膜产业相关企业多局限于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这是对企业压缩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巨大限制。

“目前公司应用膜技术的污水处理工程规模已居世界前三名。”何愿平说,目前,碧水源在上游膜材料的拓展已初步完成布局,下一步将在下游工业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回收利用领域拓展市场。

今年3月,公司出资人民币2000万元控股普瑞奇环境工程公司,正式进入工业污水处理领域。何愿平表示,普瑞奇是老牌的石化工业污水处理企业,公司以此为切入口,下一步将逐步拓展至钢铁、有色、水泥等重污染工业领域。

何愿平指出,经MBR技术处理后的出水达到可再生水的排放标准,这是其区别于传统技术的一大优势。循着这一优势,碧水源将积极开拓再生水利用市场。“再生水补充到新生水源,可接触人皮肤。如要再进一步在后端工序中加一道反渗透膜,就可以达到饮用水标准。”他说,不久前,国家发布《地下水污染治理“十二五”规划》,按照其中的相关标准要求,只有运用膜技术才能达到地下水回灌国家标准。

由于国内工业和居民水价的提升,以及各大城市缺水局面的加剧,再生水回收利用逐渐成为一大亮点。平安证券研究报告指出,从以往的工程实践来看,以MBR技术生产的再生水完全可以达到四类地表水(再生水的出水标准)的标准。目前我国工业污水再生水的生产成本已经接近2元/吨。而碧水源以膜处理技术进行生活污水再生水生产的成本已经有望达到1元/吨,很有竞争力。平安的报告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污水处理厂建设与升级改造的投资额将达到192亿元,较“十一五”期间提升18.5个百分点。

对于未来公司盈利能力的预期,何愿平表示,公司未来将保持每年至少投入总营业收入的2.5%-3%用于产品技术的研发,以确保公司在行业的技术领先地位。同时,碧水源全产业链的经营模式将不断向纵深发展,打造百亿级的污水处理巨航将指日可待。

来自多个券商机构的分析也表示,在国内水资源管理政策趋严的背景下,MBR技术已渐渐被明确为未来政策上力推的产业技术方向,碧水源无疑将成为其中的最大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