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月2日)是第13个世界湿地日,其主题为“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连接你和我”。杭州西溪湿地、绍兴镜湖湿地、泰州溱湖湿地等湿地公园,上海野鸟协会、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等民间组织纷纷组织了各类考察活动。
湿地有“地球之肾”称号,其生态服务价值居全球各类生态系统之首。以涵养淡水为例,据国家林业局的统计,我国湿地维持着约2.7万亿吨淡水,占全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的96%,是名副其实的最大“淡水贮存库”。
牛年伊始,长三角陆续启动一系列湿地保护新行动计划。这些行动重生态效应、重科学数据积累,令人耳目一新。
苏浙分别制定规划
上月底,江苏省发改委会同江苏农林厅向无锡、常州和苏州三市下发通知,要求三市下辖的太湖周边各县(市、区)申报“农业湿地保护项目”。项目实施的地点是湿地周边5公里以内且农村生产生活对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地区。申报截至本月13日。这是长三角地区首次明确提出建“农业湿地”。
美国湿地协会有一项非常著名的指标———农田周围按14:1的比例配置湿地,也就是说,每14公顷农田,就有1公顷湿地。这种与农田配备的湿地被称为“农业湿地”,美国湿地协会前主席威廉·米奇说,“农业湿地”能极大削减农业生产、生活中的污染。目前,“农业湿地”已在美国和欧洲不少国家中广泛配置并应用。
太湖流域素有“粮仓”之称,农业生产规模很大,其污染也大。国务院去年颁布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披露,太湖流域三大水污染物来源中,农业污染仅次于工业和城镇生活两项污染。偏偏这一“大污染源”一直未被充分重视,治理严重滞后,而“农业湿地”也因历史上的围垦造田、城镇发展等原因,被侵占殆尽。
今年这一情况将极大改善。除了启动“农业湿地”项目,太湖流域的湿地系统性保护也已开始。江苏省和浙江省分别制订了各自的《湿地保护规划》,计划新建湿地保护区总计30多处。专家估计,到2020年,太湖周边的湿地和各种生态林,总面积将接近湖域面积的1/4—1/3。
三年摸清湿地家底
上月底,国家林业局启动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项目,准备从2009年开始,用3年时间摸清全国湿地的“家底”,包括湿地的类型、分布、面积、生态状况、主要受胁因素和管理状况等,以便更准确、科学地制定湿地管理政策,更有效地推进拉姆萨尔湿地公约组织的履约工作。
拉姆萨尔湿地公约组织于1971年2月2日在伊朗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成立,中国于1992年加入。目前全世界已有158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该公约组织的缔约方。
江苏省是此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项目的先行试验省份之一。记者从江苏省湿地保护站获悉,此次调查首次启用3S技术,分别是遥感技术(RS),用陆地资源卫星把湿地实像拍摄下来;地理信息系统(GIS),把收集到的湿地信息进行归类和分析;全球定位系统(GPS),为湿地编制全球唯一的“门牌号”。
长三角不仅在湿地调查上先行,还在探索更有效的保护方式上先走一步。去年底,中美签订包含多个合作项目在内的“绿色伙伴关系协议”,项目之一就是湿地研究共享。这一项目的中方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陆健健告诉记者,中美两国科学家将在湿地保育、湿地生态修复、湿地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长期合作。
逾半湿地有待保护
目前,我国共有36块湿地进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长三角地区共有4块湿地入列,分别是2002年被评上的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江苏大丰自然保护区、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和2008年被评上的上海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
中国的湿地保护起步较晚,保护现状与起步早的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拿国际重要湿地数量来说,我国数量居世界第14位,次于不少国土面积远远小于我国的欧洲国家。如英国的国际重要湿地有166块,瑞典51块,丹麦38块。
近年来,我国的湿地保护发展很快。据国家林业局今年初公布的数字,我国保有的湿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亚洲第一,目前已有超过40%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截至去年底,全国共有国家湿地公园38个,各种类型的湿地保护区550多处。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昨天表示,力争到2010年,我国50%—70%的湿地得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