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新闻中心

媒体聚焦

主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人民日报:海归“跋涉”治水路

文章来源:0     作者:admin

2010-08-30
返回列表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林晶晶 张 林

一根洁白、纤细的管子,上面布满了相当于头发丝1/700大小的圆孔,每平方厘米上的圆孔数量达到20亿个左右,分布均匀,大小一致。将这些具有亲水性的管子做成膜片,再做成膜组器,放入污水池中。污水通过一根根膜丝,压过管壁,再从管子的中空管道抽出来,就变成了干净的清水。这样的水,已经达到了高品质再生水的标准。“在有这个技术以前,没有人敢说能把污水变成高品质景观地表水,但现在这已成为现实。”海归文剑平如是说。

一名立志回国的“治水人”

2001年,文剑平率领一支6人的留学人员队伍,创建了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此,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中国国家大剧院以及北京密云水库的相关水处理工程上,都能看到一支活跃的海归团队。如今,公司已发展到600人的规模。

“水脏、水少,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文剑平的专业背景与曾在科技部工作的经验使他对中国的水资源环境有深刻的了解。1998年,时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国际科学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的文剑平辞去公职,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攻读工学博士。

2000年,悉尼奥运会率先在奥运史上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采用MBR技术(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技术),把水资源消耗减至最低。文剑平仔细考察该项目后,获取了很多宝贵资料。3年后,文剑平回国创业,踏上了治水之路。

一支心系治水的“多国部队”

“我们的研发队伍是一支‘多国部队’,集结了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的专业人才。”文剑平笑着说。全面掌握了膜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后,文剑平组建了一支由国内外专家组成的研发队伍。目前公司拥有两个研发机构,一个跟清华大学合作,专攻膜处理工艺;另一个聘请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专家进行膜材料研发。

高端人才是技术的保障,公司为吸引人才落户可谓用心良苦:开出几百万年薪、给予住房补贴、配车等福利措施。目前,这支由博士、硕士组成的科研团队,囊括了高分子材料、环境工程等学科专业的人才,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火炬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等多项国家重大项目课题。

海归人才一向是文剑平极力“拉拢”的对象。“吸引海归加入我们的研发团队,带回先进技术,再加上本土优势,核心竞争力就出来了。”不久前,研发团队的领军人物关晶博士被评为“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海归专家也是人才招牌,能让更多业内海归人才知道我们、加入我们。”文剑平敏锐地看到了海归专家身上的示范效应。

一项领先国际的“治水技术”

在国际市场上,只有保持技术优势,企业才能壮大。碧水源的海归团队自主研发的PVDF中空纤维膜、膜元件和MBRU膜组器投产后,结束了我国膜产品长期以来依靠进口的历史。

塑料膜丝的寿命是5至7年,废弃物无法回收利用,可循环利用膜丝处理污水能耗低、功能高,属国内外首创,不久后将正式投产。“我们的优势在于,不仅处理污水,而且有能力把它资源化。处理过的水,可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文剑平对自己的研发成果很是自豪。

作为一名成功创业的海归,文剑平最大的原动力来自对中国水资源问题的危机感与责任感。“我们去国外辛辛苦苦地学习回来,是为了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才是真正地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就是这么简单的几句话,打动了好几个海归人才,义无反顾地跟随他在治水的路上奔走到现在。